主日崇拜

撕掉借據


【馬太福音 6:9-13】所以,你們禱告要這樣說:‘我們在天上的父: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。願你的國降臨。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,如同行在天上。我們日用的飲食,今日賜給我們。免我們的債,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。不叫我們遇見試探。救我們脫離兇惡。因為國度、權柄、榮耀,全是你的,直到永遠。阿們!

【馬太福音 18:21-27】 那時,彼得進前來,對耶穌說:“主啊,我弟兄得罪我,我當饒恕他幾次呢?到七次可以嗎?” 耶穌說:“我對你說:不是到七次,乃是到七十個七次。天國好像一個王要和他僕人算賬。才算的時候,有人帶了一個欠一千萬銀子的來。因為他沒有甚麼償還之物,主人吩咐把他和他妻子兒女,並一切所有的都賣了償還。那僕人就俯伏拜他,說:‘主啊,寬容我!將來我都要還清。’ 那僕人的主人就動了慈心,把他釋放了,並且免了他的債。

【馬太福音 18:28-35】 那僕人出來,遇見他的一個同伴欠他十兩銀子,便揪著他,掐住他的喉嚨,說:‘你把所欠的還我!’ 他的同伴就俯伏央求他說:‘寬容我吧!將來我必還清。’他不肯,竟去把他下在監裡,等他還了所欠的債。眾同伴看見他所做的事,就甚憂愁,去把這事都告訴了主人。於是,主人叫了他來,對他說:‘你這惡奴才!你央求我,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。你不應當憐恤你的同伴,像我憐恤你嗎?’主人就大怒,把他交給掌刑的,等他還清了所欠的債。你們各人若不從心裡饒恕你的弟兄,我天父也要這樣待你們了。”


彼得問耶穌,饒恕弟兄 7 次可以嗎,他覺得已經很多了。但耶穌所給的答案比他所能忍受的極限大過許多。我們常常在教會中不斷強調“饒恕”,“決心放下”,可重複許多次後,總覺得還沒有完全饒恕。


聖經用債務來比喻關係上的虧損和傷害。當傷害發生時,加害者在受害者身上奪走了一些東西,可能是自信,可能是信任感,可能是安全感。這就像是一個債務一樣,加害者好像欠債的人。如果我們是受害者,我們需要知道加害者在我們身上拿走了什麽,才能知道要饒恕什麽。正如在今天的經文裡,主人與僕人算賬一樣。


打個比方,巽正牧師皮夾不見了,後來發現是一個弟兄拿了。他回來跟牧師承認自己拿了皮夾,而且花了裡面的現金。牧師饒恕了他,表示不再需要他還這些錢。然而後來才發現,除了現金,還有皮夾裡的信用卡被刷了,那時,饒恕就不夠用了,因為賬沒有算清楚。很多時候我們用一種籠統的禱告,來表示饒恕我們的弟兄,但我們卻不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受了傷害,以致於那些傷害常常浮出水面。我們需要允許聖靈帶領,啟示,並醫治我們所受的虧損。


在今天的故事裡,原本那個欠主人一千萬銀子的僕人,得赦免後,並不照樣饒恕自己的弟兄,反把他丟到牢裡。王赦免那個欠一千萬的僕人,好像他只欠了十兩一樣;但這欠了一千萬的僕人,對待欠了他十兩的弟兄,卻像對待欠了一千萬的人一樣。其實,無論別人對我們做了什麽或是虧欠了什麽,真正決定我們所受傷害的程度的,是我們對這件事的結論和態度。


巽正牧師的父母在安息年的時候,帶著他們兄弟倆到美國讀書。一年之後,父母與他們商量,是否留他們在美國繼續讀書,或者回到台灣。兄弟倆共同參與了這個決定,他們就留在美國讀書。然而他們真正被留在美國,住在親戚家的時候,巽正牧師卻莫名覺得自己被離棄在美國,寄人籬下。覺得自己受傷與否,其實是主觀的決定,我們也負有責任。


受害者心態會攔阻我們進入饒恕,因為這種心態允許我們渴望報復,享受報復感,就像那個僕人揪著欠他錢的同伴,掐住對方的喉嚨。另外,受害者心態某種程度上幫助我們接受從人來的安慰,靠自己的悲慘故事博得人的同情。如果我們不放下受害者心態,就難以選擇饒恕,領受醫治。


巽正牧師在美國上初中的時候,無端遭遇同學的排擠和欺負;那時,他就不斷詢問神,為什麽讓這些事發生在自己身上。這是攔阻我們選擇饒恕的第三個試探,就是把責任推給神。然而神的心意是要我們得生命,並且得的更豐盛,我們卻把祂當成傷害我們的盜賊。如此,我們就會本能地把神推走,也就無法領受醫治。


一個牧師曾因為年幼時遭受性侵而無法走出傷痛和不饒恕,並且那個性侵他的人仍然活在受人尊敬的位置,沒有人發現他的惡行。於是這位牧師常常在不饒恕中幻想如何報復加害者。但有一次,聖靈突然對他說,要不要我來幫你,把那個人拉出來,在眾人面前曝光他的一切罪行,羞辱他,鞭打他,最後置之死地。他覺得這樣似乎太過火了,然而聖靈說:這事已經成了。耶穌基督為我們受死,他同樣為那些傷害我們的人擔當了罪的工價。如果我們不認同主能夠擔當他人的罪,就等於不認同他擔當我們的罪。


如果我們仍不願意饒恕,當知道那些欠我們債的人,是沒有能力償還我們的,但神卻能把我們曾失去的重新恢復和醫治。這就是“從心裡面饒恕”,悔改,經歷神的恢復,使我們的心重新完整,才有能力去饒恕那些傷害我們的人。

facebook share


主日資訊

  • 周巽正牧師
  • 06/06/2021

下載 PDF